【科屬】為豆科植物赤小豆或赤豆的種子。
【別名]赤小豆、赤豆、紅小豆、朱赤豆。
【性味歸經(jīng)】性平,味甘酸;人心、小腸經(jīng)。
【功效主治】利水除濕,和血排膿,消腫解毒,調(diào)經(jīng)通乳,退黃。主治水腫腳氣,瘡腫惡血不盡,產(chǎn)后惡露不凈,乳汁不通,濕熱黃疸,痢疾,癰腫,腸風(fēng)臟毒下血等病癥。
【營養(yǎng)成分】每100克含蛋白質(zhì)20.7克,脂肪0.5克,碳水化合物58克,粗纖維4.9克,灰分3.3克,鈣67毫克,磷305毫克,鐵5.2毫克,硫胺素0.31毫克,核黃素).11毫克,尼克酸2.7毫克。
【食療作用】
1.利水消腫赤小豆所含物質(zhì)具有利尿作用,可治療心性、腎性水腫,肝硬化腹水等病癥。
2.增強(qiáng)機(jī)體免疫功能赤小豆含豐富的蛋白質(zhì)、微量元素,有助于增強(qiáng)機(jī)體的免疫功能,提高抗病能力。
【保健食譜】
1.赤小豆鯉魚羹赤小豆500克,活鯉魚1尾(約500克)。先將赤小豆洗凈,鯉魚治凈去肚雜,同放入鍋中加水2000毫升,燉至赤小豆?fàn)熟即可。將豆、魚、湯分次服下,每日或隔日1次,連續(xù)服用。此羹具有利水消腫之功,適用于肝硬化腹水患者食之。
2.赤小豆粥赤小豆20克,薏苡仁、粳米各30克,糖適量。先將前三物分別洗干凈,浸脹。再把赤小豆放入鍋內(nèi),加水適量,先武火煮沸后,文火慢煮至赤小豆開花,再加入薏苡仁及粳米,繼續(xù)熬煮,直至米豆?fàn)熟,最后加糖調(diào)勻即成。每日服食2次,可連日食用。本粥具有健脾利水之功,可用治水腫,小便不利等病癥。服食后可小便增多,水腫漸消。
3.赤小豆湯赤小豆 250克。將赤小豆洗凈入砂鍋,加水500毫升,煮20分鐘左右,去豆取湯,連服3~5天。此湯具有通乳利水消腫的功效,適用于產(chǎn)后乳汁不通或產(chǎn)后浮腫尿少等病癥。
4.赤小豆山藥羹赤小豆、山藥各50克,白糖適量。先將赤小豆洗凈,山藥去皮洗凈切小塊,把赤小豆放入鍋內(nèi)先用武火煮沸,然后放進(jìn)山藥塊,文火慢煮至赤小豆和山藥爛熟,加白糖調(diào)和即成。每日早晚各食用1次。本羹具有清熱祛濕,健脾止瀉之功。對于牌失健運(yùn),濕蘊(yùn)化熱而引起的大便溏泄,小便短少,倦怠腹脹,胸悶不饑等癥狀有良效。
【注意事項(xiàng)】
赤小豆性善下行,通利水道,故津血枯燥消瘦之人慎食。
【文獻(xiàn)選錄】
《別錄》:“主寒熱,熱中,消渴,止泄,利小便,吐逆,卒辟,下脹滿。”
《日華子本草》:“赤豆粉,治煩,解熱毒,排膿,補(bǔ)血脈。”
《本草綱目》:“赤小豆,其性下行,通乎小腸,能入陰分,治有形之病,故行津液,利小便,消脹除腫,止嘔而治下痢腸僻,解酒病。除寒熱癰腫,排膿散血而通乳汁,下胞衣產(chǎn)難,皆病之有形者。”
【文化頎賞】
宋·范成大。《口數(shù)粥行》:“家家臘月二十五,淅米如珠和豆煮。大杓鐐鐺分口數(shù),疫鬼聞香走無處。鎪姜屑桂澆蔗糖,滑甘無比勝黃梁。全家團(tuán)欒罷晚飯,在遠(yuǎn)行人亦留分。褓中孩子強(qiáng)教嘗,余波遍沾獲與藏。新元葉氣調(diào)玉燭,天行已過來萬福。物無疵癘年谷熟,長問臘殘分豆粥。”
宋·趙萬年!冻虣C(jī)宜宅吃豆粥》:“豆紅米白間青蔬,仿佛來從香積廚,異日大官還飽飫,不應(yīng)忘卻在蕪萎。”
歷史傳說:馮異,字公孫,漢光武帝劉秀稱帝前,以行大司馬定河北,聞王郎等人人邯鄲稱帝,與馮異、鄧禹等晝夜急馳南下,至饒陽縣蕪簍亭,天寒地凍,人皆饑瘦,馮異設(shè)法弄來紅豆粥,劉秀第二天早晨對諸將說:“昨得公孫豆粥,饑寒俱解”。
醫(yī)案趣聞:宋仁宗在東宮時,患痄腮,命道士贊寧治之,取赤豆70粒,研為末,傅之而愈。又,中貴任承亮后患惡瘡,生命垂危,尚書郎傅永授以藥服之立愈。問其何藥,謂赤小豆。某患脅疽,已至五臟,醫(yī)以藥治之甚驗(yàn)。承亮說,不就是赤小豆嗎?醫(yī)生謝曰:無須多言,我已用此種方法救治不下三十人。還有,一僧人發(fā)背如爛瓜,鄰家乳婢用赤豆治之,發(fā)背速愈,療效如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