指種群的大部分成員所采取某種策略,這種策略的好處為其他策略所不及。動物個體之間常常為各種資源(包括食物、棲息地、配偶等)競爭或合作,但競爭或合作不是雜亂無章的,而是按一定行為方式(即策略)進行的。對某個體而言,最好的策略取決于大多數(shù)成員在做什么。由于種群的其他部分也是由個體組成,它們都力圖最大限度地、更多更有效地繁殖自己的后代,因而能夠持續(xù)存在的必然是這樣一種策略:它一旦形成,任何舉止異常個體的策略都不能與之比擬。在環(huán)境的每次大變動之后,種群內(nèi)可能出現(xiàn)一個短暫的不穩(wěn)定期,但是一種ESS一旦確立,就會穩(wěn)定下來,偏離ESS的行為就會被自然選擇所淘汰。ESS理論可以解釋許多常見的生物現(xiàn)象,雄糞蠅(Scatophaga stercoraria)在牛糞上等待雌蠅并與之交配的最適時間,依賴于其它雄蠅的等待時間,如果某一雄蠅總是花固定時間等待,其它雄蠅就會取得競爭的勝利。因為固定等待時間若較短,等待時間較長的雄蠅會獲得和晚到的雌蠅交配的機會;若固定等待時間較長,那么提早離開的雄蠅便可到另一堆新鮮的牛糞上與來臨的雌蠅交配。因此,雄蠅在配偶的競爭中采取的ESS是隨機地選擇等待時間。再比如獅子不追捕獅子而追捕羚羊,因為這是ESS,否則遭到反擊的風險太大;同樣羚羊見到獅子就逃跑,而見到別的羚羊不躲避,這是羚羊的ESS。一群相互從未見過的母雞放在一起,通常會導致相互的打斗,一段時間以后打斗日趨減少,最后形成穩(wěn)定的單線式社會等級,產(chǎn)蛋量增加,這給群體帶來好處;相比之下,群體成員不斷更換會帶來更加頻繁的打斗,群體產(chǎn)蛋量就會降低。所以,形成穩(wěn)定的社會等級,減少群內(nèi)競爭,是群體中所有成員應(yīng)采納的ESS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