冬至到了。冬至是我國二十四節(jié)氣之一,是中華民族的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。冬至飲食文化豐富多彩,諸如餛飩、餃子、湯圓、赤豆粥、黍年糕等不下數(shù)十種。經過數(shù)千年的發(fā)展,冬至飲食形成了獨特的節(jié)令食文化。
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,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(jié)日,曾有“冬至大如年”的說法,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,F(xiàn)在,一些地方還把冬至作為一個節(jié)日來過。北方地區(qū)有冬至宰羊,吃餃子、吃餛飩的習俗,南方地區(qū)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、冬至長線面的習慣。
各地冬至食俗:
全國各地有許多深具地方特色的冬至食俗。例如湖南人過冬至,會殺雞宰豬,把肉陰干,稱為冬至肉。俗話說“吃過冬至肉,身體賽牛犢”。杭州人把冬至那天吃剩的魚頭魚尾,放在米缸里過一夜,第二天再拿出來吃,稱為“安樂菜”,常州人則吃一種隔夜的熱豆腐,有句話說“若要富,冬至隔夜吃塊熱豆腐”。
冬至百味餛飩:
我國許多地方有冬至吃餛飩的風俗。南宋時,餛飩也用來祭祖。貴人家講究新奇,還有在一碗餛飩中,做出十幾種口味的,稱之為“百味餛飩”。餛飩發(fā)展至今,更成為名號繁多、制作各異、鮮香味美、遍布全國各地、深受人們喜愛的著名小吃。餛飩名號繁多,江浙等大多數(shù)地方稱餛飩,而廣東則稱云香,湖北稱包面,江西稱清湯,四川稱抄手,新疆稱曲曲等等。各地有不少特色的、深受食客好評的餛飩。著名的有成都市龍抄手飲食店的抄手,其品種多樣,皮薄餡嫩,味美湯鮮;重慶市的過橋抄手,包捏講究,調料多種,蘸調料食;上海市老城隍廟松運樓三鮮餛飩,餡料講究,薄皮包餡,味色鮮美;新疆烏魯木齊市的曲曲,羊肉為餡,皮薄餡嫩,湯清味鮮。
冬至緣何吃狗肉:
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。相傳,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,覺得味道特別鮮美,贊不絕口。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。現(xiàn)在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、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,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。
冬至進補新說:
除了固定的節(jié)食以外,人們也有在冬至進補的習慣。在寒冷的天氣里,為了抵御嚴冬,身體會消耗掉比平常更多的熱量。因此,以高熱量的食品進補,是很符合養(yǎng)生之道的。一般而言,冬至進補的食品以肉類為主,再加上各種滋補的藥材燉煮。在過去的農業(yè)社會里,冬至可說是個打牙祭的好時機。近年來,人民生活水準提高,吃得又好又講究。因此,冬至進補已經不像以前那樣備受重視了。
補冬的配藥多為中藥的“十全”或“八珍”。“十全”包括人參、黃芪、白術、當歸、茯苓、地黃、川芎、芍藥、桂枝、甘草等。“八珍”則少了上述當中的黃耆、桂枝兩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