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部分鱗翅目昆蟲的蛹分泌的蛋白質分解酶,是孵化酶的一種。它能將繭的絲膠蛋白分解,僅存絲心蛋白(fibroin),以便成蟲易于從繭中脫出。是Duspiva(1950)在蠶中發(fā)現的,并稱之為絲膠蛋白酶(sericinase),但1964年后,F.C.Kafatos等,經用醋酸等處理、提純,在進一步確定此酶性質的基礎上,將之命名為蠶蛋白酶(cocoonase) EC 34.21.4。此酶形成于蛹的小顎外葉的腺細胞中,在羽化前分泌出來,并以干燥的、較純的酶粉形式附著在小顎外葉表面,在為其他腺體分泌的液體溶解后觸及繭,發(fā)揮蠶蛋白酶的作用。該酶對基質的特異性及其他特性類似胰蛋白酶,但是,就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因子來說,對該酶的抑制作用沒有胰蛋白酶大。已知在腺細胞內它以分子量稍大的前體物——原蠶蛋白酶(prococoonase)的形式存在,認為它是通過去掉肽鏈后而成為具活性的蠶蛋白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