梅樁造型二法
梅樁的造型素以微派的游龍梅而聞名。此外,蘇、楊派又以劈干、順風(fēng)、垂枝、疙瘩等式而著稱。上述這些造型在一定程度上表現(xiàn)了梅樁盆景的多姿多態(tài)、變化多端。但是,都未能充分表現(xiàn)梅樁傲雪凌霜、堅忍不拔的堅貞、剛強性格,故今梅樁造型大多采用粗扎細(xì)剪自然式造型為主。不足之處是枝干“橫斜疏瘦,以曲為美”表現(xiàn)不足。為了兼顧二者,在制作梅樁盆景時采取“半折”、“半鋸”法來進(jìn)一步表現(xiàn)梅樁的遒勁。
“半折”法適用于主干直徑0.5-2㎝梅苗的造型。方法是:從基部起,依勢而上,在需要造型的部位將主干折斷一半左右,一直折到所需的角度,在具體操作中,用兩手的姆指頂住需要折彎的部位,兩手握住主干兩頭,慢慢地向同一方向用力,聽到枝干發(fā)出輕微的“咔咔”聲之后,減少施力,說明這時枝干有部分被折斷,根據(jù)需要,可再重復(fù)一次,然后用棕繩蟠扎到所需的彎度。接著再用同樣的方法折第二彎、第三彎 ,┅┅使全部主干彎曲后,用塑料薄膜,剪成寬2㎝左右的長條,包住折彎處,加速其愈合。
上述辦法對2㎝以下梅干的造型可一次完成,而對于2㎝以上的樹干或枝干較粗大的造型則需采取“半鋸”法來拿彎。即:在干、枝需要拿彎的部位用鋸依次橫鋸干、枝的一部分,便于干、枝彎曲。其方法是:在需要拿彎的部位用鋼鋸依次橫鋸主干或枝條,半鋸的長度、深度根據(jù)拿彎的需要而定,粗干、枝鋸深可達(dá)直徑2/3,長是深度的2-2.5倍,正彎處鋸到2/3強,然后依次減少一點。通過上述方法,就可以得到所需形狀的梅狀盆景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