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臨床癥狀。奶牛病初糞便稀,稍帶血絲,食欲、精神正常,體溫、呼吸、脈搏無明顯變化。3天后,精神沉郁,食欲稍差,身體稍瘦,排便次數(shù)增加,體溫升高至40℃~41℃,呼吸40~50次/分,脈搏90~110次/分,腸蠕動增強(qiáng),排便帶血,有些糞便中混有纖維薄膜、惡臭,后肢及尾部被糞便污染。末期,食欲廢絕,糞呈黑色,幾乎全為血液,嚴(yán)重的臥地不起,因極度貧血和衰竭而死。
2.病理變化。剖檢可見病死牛尸體消瘦,可視黏膜貧血,黃染,肛門外翻,后肢及肛門周圍粘有血糞。直腸黏膜增厚,有出血性炎癥變化,有的出現(xiàn)大小不等潰瘍,直腸內(nèi)容物醬油色、惡臭,混有纖維素薄膜和脫落的黏膜,腸系膜淋巴結(jié)腫大。
3.試驗(yàn)室檢驗(yàn)。采取病牛血便或刮去直腸黏膜少許于小瓶中,加入少量飽和鹽水稀釋,將糞便打碎,過濾后靜置20~30分鐘,取表層液鏡檢。見有卵圓形的球蟲亂囊。
據(jù)此,初步鑒定為牛球蟲病。
4.治療。(1)內(nèi)服抗球蟲藥氯苯胍,每公斤體重40毫克,每日1次,連用3天。(2)用磺胺二甲氧嘧啶,按每天每公斤體重20毫克,分2次口服。(3)用0.1%的高錳酸鉀溫溶液灌腸,每日1次,用一次后,臨床癥狀基本消失。(4)對病情較嚴(yán)重的犢牛,增加靜注5%葡萄糖溶液50~100毫升,其中加維生素C和10%安納加各10毫升,每日1~2次。(5)對貧血嚴(yán)重及極度衰竭的犢牛,輸血500~1000毫升,加入10%氯化鈣作為抗凝劑。在整個治療過程中,給病牛每日口服1000~2000毫升的口服補(bǔ)液鹽。
5.預(yù)防。(1)分群飼養(yǎng)。(2)哺乳母牛的乳房,在哺乳前要洗凈擦干。(3)糞便和墊草需集中經(jīng)消毒或生物熱堆積發(fā)酵處理。球蟲病發(fā)病季節(jié),用3%~5%的熱堿水對飼槽進(jìn)行消毒,每日1次。